校企导师与研究生共话实践成果——威廉体育williamhill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我校学子率先以工程设计报告为实践成果完成硕士学位答辩并取得学位,成为探索多元化评价方法、打破学位论文传统范式的典型示范,也是以培养工程巨匠为目标,瞄准“真问题”、实现“真成效”的校企联合深度协同培养工程硕博士的榜样案例。

423日,威廉体育williamhill举办“校企导师与研究生共话实践成果”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特别邀请行业导师、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核化工仪控所所长张博正高级工程师做主旨报告,并邀请校内导师、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陆振刚教授,以及首例实践成果作者朱澳博士共同参加微访谈。活动由威廉体育williamhill副院长、培养处处长李均教授主持。 

 


行业导师张博分享了题为《产教融合新范式:校企协同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报告,指出校企联合培养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有益模式,能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项目研发的双向赋能,借助高校科研实力与企业大型平台实现学术探索前瞻性与关键技术工程化的长效发展。

     


在微访谈环节,校内导师陆振刚分析了学位论文与实践成果的差异。相较于学位论文,实践成果主要聚焦工程实践和应用研究,体现工程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对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陆振刚建议,在实践成果指导过程中高校导师要转变观念、主动求变,要校企共同确定选题与实践成果表达形式,要加强与企业导师沟通协作,发挥各自长处,把握实践训练和学位审查关键环节,才能有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成果作者朱澳分享了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心得体会与专业实践训练开展的经验。朱澳认为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能够深入前沿一线的工作环境,实现“学”与“用”的紧密结合,真正培养了工程思维。


最后,威廉体育williamhill副院长李均指出,实践成果并非遥不可及,需要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经过双方导师共同合作、正确指导以及师生多方的大胆探索、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各具特色和内涵的多形式实践成果。

未来,学校将协同大型、特大型企业持续改革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联培,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